学员风采
你的位置: 首页 > 学员风采

青春建功家乡 实践绽放芳华|我校学生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风采展示(二)

发布时间:2025-08-30 00:57:37  点击量:
更多

  为切实引导我校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,今年暑期,60余名青马学员奔赴各自家乡参与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青春力量。他们深入社区街道、企业车间、田间地头,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,用智慧服务家乡发展,书写了一曲 “青春献故土”的动人篇章。

  程晚婷,江西上饶人,就读于我校交通管理系24级空中乘务2班,学校第28期青马工程红二班学员,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岩瑞镇宅前村村民委员会参与社会实践。

  在玉山县岩瑞镇宅前村村委会的返家乡社会实践里,乡村工作的“务实”二字,不再是书本里抽象的概念,而是化作指尖触碰的档案、耳畔温暖的对话,深深烙印在我心底。每日坐在村委会的办公桌前,我协助整理村民档案时,看着一页页泛黄纸页上的手写信息,经逐字核对、逐项录入,最终转化为清晰规范的电子档案。这不仅是数据的迁移,更是乡村治理迈向精细化的微小注脚。偶尔抬头,总能看见村干部接待村民的场景:有人为宅基地纠纷而来,有人因低保申请困惑,村干部始终俯身倾听,用方言拆解政策,用耐心化解情绪。那一刻,我真正读懂“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融入日常的责任,而我们手中的记录笔、笔下的反馈表,正是连接村民诉求与政策落地的重要桥梁。

  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这段实践带来的感悟将成为我未来前行的养分,往后,我会带着这份对乡村的理解与热爱,不断提升自我,无论是继续参与社会实践,还是未来投身相关领域,都愿以更务实的姿态、更坚定的行动,为家乡的发展、为乡村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李泽芸,江西萍乡人,就读于我校交通管理系23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5班,学校第28期青马工程红二班学员,在江西省东鹏鞋业有限公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

  在实践中,我深刻体会到“把小事做细、做准,是确保各项工作顺畅推进的根本”,这份认知源于一次难忘的工作失误。最初接手会议记录工作时,我曾误以为这是“简单记录、无关紧要”的闲职,直到首次参与生产调度会便出了错——会上鞋面车间提出缝纫机老化问题,主管当场明确两项关键安排:一是 3 日内完成设备检修,二是同步调整后续 3 周的产能目标至日均 1200 双。但因我记录时缺乏重点意识,漏记了“3 日内检修”的时间节点与“日均 1200 双”的产能指标,会后只能反复翻查 2 小时的会议录音逐句核对,不仅耽误了会议纪要的报送进度,还让主管额外花费时间确认细节,这件事让我羞愧不已,也彻底扭转了我对“小事”的认知。

  为改掉粗心的毛病,我主动调整工作方法:会前提前 1 小时与会议组织者沟通,明确会议核心议题;对接参会的车间、技术、计划部门,了解各部门需跟进的重点事项,做到“带着需求记会议”;会后我也不再急着交纪要,而是花 20 分钟对照录音二次核对,确认待办事项、数据指标等关键信息,确保“零遗漏、零误差”。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信:把每一件小事做细、做准,才能筑牢工作的“地基”。

  范芝文,江西宜春人,就读于我校青少年教育系24级党务工作1班,学校第28期青马工程红四班学员,在天津市近代福利气体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

  在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中,我选择了家乡社区物业保安这一基层岗位。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亲身体验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收获,更让我以全新的视角触摸到“家乡”二字背后的亲切与厚重。初上岗时,我带着校园里的生涩与懵懂:面对来往业主的询问,常常因不熟悉社区布局而语无伦次;站在小区门岗值守,正午烈日晒得皮肤发烫,雨天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,才真正明白“守护”二字并非轻松的口号。但我没有退缩——跟着老保安师傅学习社区平面图,把重点楼栋、便民设施位置记在笔记本上反复背诵;利用休息时间熟悉访客登记流程,从“手忙脚乱”到“有条不紊”;哪怕暴雨倾盆,也坚持站好每一班岗,仔细核验进入小区的物资车辆,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影响社区秩序。渐渐地,我能熟练回应业主的需求,准确登记访客信息,甚至能主动和熟悉的老人打招呼,听他们念叨家常,岗位上的“熟练”背后,是汗水浇灌的成长。

  这份工作让我深知,物业保安不只是社区安全的“守门人”,更是邻里间沟通的“纽带”。这段实践是家乡赠予我的珍贵礼物:它让我在基层岗位中学会了坚持与担当,在与邻里的相处中读懂了家乡的温度,更让我坚定了“以青春之力反哺家乡”的信念。这份“自我成长”与“家乡守护”的双向奔赴,不仅是实践交出的圆满答卷,更将成为我未来逐梦路上,永远温暖且坚定的不竭动力。

  管嘉晗,江西上饶人,就读于我校经济管理系24级大数据技术1班,学校第28期青马工程红一班学员,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人民政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

  怀着对家乡的牵挂,我在返乡实践中走进镇政府民政办公室,真正参与后,才读懂“民政”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,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,触摸到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真谛。初到岗位时,同事们忙碌的身影便给了我深刻冲击:有同事为核实一户低保家庭的实际收入,顶着烈日骑车往返 20 公里走访邻居;有同事为帮独居老人解决养老补贴申领问题,耐心讲解政策到口干舌燥;还有同事为筹备困境儿童帮扶活动,加班到深夜梳理名单——他们眼中的认真、行动里的担当,让我瞬间收起了最初的轻慢,暗下决心要做好每一件小事。

  随着实践深入,我逐渐参与到民政工作的各个环节:坐在办公桌前核对低保申请材料,逐页审查家庭收入证明、住房情况说明,哪怕一个数字的偏差都要反复与村文书确认,生怕因自己的疏忽让困难群众错失帮扶;跟着同事走访困难家庭,在低矮的农房里倾听独居老人的生活难题,记录下他们对“养老服务上门”的期盼,转身就协助整理成《困难群众需求清单》;参与镇养老机构服务调研,从床位数量、护理人员配置到老人餐食质量,逐项记录、分析问题,为优化养老服务提供参考;更牵头组织青少年辛弃疾文化传承活动,带着镇上的孩子读辛词、讲爱国故事,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
  这段实践像一堂生动的“民生课”,让我褪去了校园里的青涩,学会了用耐心倾听群众需求,用细心对待工作细节,更在与家乡群众的相处中,读懂了“家乡发展”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需要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去守护的日常。未来,我愿带着这份实践中收获的温暖与力量,回到家乡、扎根基层,以青春之我、微小之力,继续为家乡的民生建设添砖加瓦,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来自基层服务的温度。

  这个盛夏,青院学子以“返家乡”实践为笔,用青春丈量乡土厚度,以实干书写青年担当。往后岁月,他们亦将怀揣对故土的赤诚,笃行不怠、薪火相传,共绘家乡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。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 电话:0898-66889888 手机:13988889999
Copyright © 2012-2018 某某网站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:琼ICP备88889999号